更好守护平安畅达“人车路”
“苏宁广场附近解放路斑马线的绿灯时间很短,我们腿脚慢,来不及过马路……”今年5月底,市民高女士向公安交管部门反映了这个小问题。很快,警方调研该路段周边情况,并结合现场人车流量测算,将行人过街秒数由原来的30-35秒,优化调整到40秒。
别看这短短数秒——红绿灯下、疏堵之间,精确到秒数量级的背后,是民声民意和治理智慧的“双向奔赴”。我市公安交管部门紧扣“专业+机制+大数据”新型警务运行模式,锚定“优化、错时、动态、民力、倍增”五大现代交管警务理念,统筹成立信号配时优化团队,运用无人机技术构建“空地一体”智慧交管体系,更好守护平安畅达“人车路”。
数智赋能靶向施策
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交通指挥服务中心里,一块大屏不仅可实时显示路网卡口交通动态,还同步收集来自110、12345、交管12123、互联网等交通出行方面的社情民意,以便警方实时研判处置道路安全风险。与此同时,我市自主研发事故预防“指南针”系统,可实现道路风险靶向清除。“过去靠经验巡逻,现在跟着数据走。”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交控中心主任吴昊表示。
为切实做好城市道路疏堵保畅,我市成立专业化的信号配时优化团队,为主城区170多个路口配备流量监测设备,在路口渠化上“寸土必争”,在信号配时上“分秒必争”。如,根据交通流量变化规律,将一天划分为高峰时段、平峰时段、夜间低谷等,不同时段采用不同配时策略;考虑车道分布、交通流量和安全需求,确定信号灯的放行顺序和组合方式。截至目前,市区374处信号控制路口形成配时方案4386套,单个路口最高配时方案达20套。特别针对重点路口,开展全流程智慧化信号灯调优。这些精细、灵活的信号灯配时方案,相当于为红绿灯装上了“大脑”。数据显示,全市路口平均通行时间连续3年下降,今年同比再降5秒。
通过人力和科技结合,市公安交管部门提升“灯控”规范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水平,市民交通出行便利度大大提升。在今年6月“百度地图”发布的《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》中,镇江“通勤高峰拥堵指数1.132”“周末拥堵指数1.1091”均列百城榜的榜尾,是列入样本中的“最不堵”城市。
空地一体守护出行
“看,无人机!”细心的市民发现,今年2月起,早高峰、晚高峰时段,学府路、焦山路上空经常有警用无人机巡航。这些盘旋在空中的“哨兵”交警,不仅实现了对交通流量的全景式感知,更能提升拥堵疏导、事故处置、违法查处等交管勤务的响应速度、执法效能,为城市交通治理注入科技创新动能。
市公安交管京口大队副大队长张久召表示,以往处理道路事故,从接警、派员到抵达、勘查、疏导,至少需15分钟以上才能恢复通行。而如今,警用无人机快速到达现场,同时借助高空无遮挡的拍摄角度,有着客观取证、引导处理等优势,大大压缩了事故现场处置时间。对于剐蹭、追尾等轻微交通事故,无人机第一时间飞抵上空航拍取证、喊话撤离,协同路面警力开展工作,减少“小事故大拥堵”现象的发生,形成“人未到,事已处,车已撤,路已畅”的效果。
多用、多飞才能精准赋能实战,我市交管部门持续推进警航人才梯队化建设,着力培养专业无人机飞手。投用5G交警无人机方舱,建立无人机道路事故勘察系统,进一步解放了警力,实现了警力倍增。
如今,警用无人机已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充分应用。在节假日、大型活动举办等大规模人流、车流聚集场景中,交管部门建立完善场景化预案机制,研究制定不同场景应急处置预案,按照全区域全线路要求,科学规划布设警用无人机点位,定机定人定时值守,快速调度执飞,以全覆盖的空中优势全面掌控重点区域交通动态情况。
民力共治平安畅达
日前,在南门大街南门菜场附近的机动车道,一辆轿车停了下来。一名佩戴蓝色“义警”袖标的大爷见状随即上前,礼貌地对车主说:“你好,这里不能停车,容易发生拥堵,请你离开,谢谢配合。”
这支义警巡逻队由京口公安交管部门于今年1月牵头成立,队员大多是社区居民及辖区沿街商铺业主。通过集中培训,义警以规范的语言、饱满的热情、醒目的标识持证上岗。每天早、晚高峰时段,义警见到车辆乱停乱放、骑行电动自动车不戴头盔、店铺物品外溢等不文明行为,上前义务柔性劝导,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,排查交通隐患。
公交车也能成为路面巡逻车?没错!近年来,我市公安交管部门全量接入在途车辆监测系统,公交车驾驶员若遇堵情警情,可一键报警,确保拥堵警情第一时间发现、第一时间处置。
警力有限,民力无限。公安交管部门积极推进警企、警医、警区等“交警+”联动共建,吸收各行业优势,形成协同治理格局。主动对接堵点区域企事业单位、公司、医院、大型小区、商场,有序引导进出车辆,共同加强对乱停乱放、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的管理。
我市创新构建“畅行物联”模式,依托社会治理网格群和物业管理微信群,向堵点附近小区居民发布交通畅行的提示信息,帮助居民合理规划出行路线,实现精准诱导服务。今年以来,公安交管部门已发布各类交通提示1700余条,开展上线直播150余次,发布路况信息3000余条,覆盖驾驶员80余万人。(记者 翟进)
(记者手记)
让城市脉搏跳动民生温度
翟进
红绿灯的秒数调整、警用无人机空中巡航、义警的柔性劝导——这些智慧交管的实践,恰如点点星光,照亮了现代城市治理的进阶之路。
过去,交警巡逻靠经验,如今则依托“数据导航”。近年来,全国各地交管部门都在探索数智化技术能为城市带来哪些变化?比如,浙江金华将路口信号灯数据与驾驶行为特征融合,构建分心驾驶“无感筛查”模型,对开车接打电话、违法变道等行为实施“非现场取证”。深圳在30个路口试点AI动态信号灯控制,举措实施以来,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37%,路口拥堵时长缩短41%。这些案例证明,当数据成为治理的“指南针”,城市交通便有了“预见风险、精准施策”的智慧之眼。
更深层次的启示在于,智慧交管的本质,是用科技之力重构“人车路”的和谐关系。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设备的炫酷,而在于对城市运行痛点和人文关怀的精准把握——当红绿灯能为腿脚不便的老人多停留5秒,城市便真正实现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治理跃迁。
从一定程度上看,智慧交管已成为城市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推动力。城市的温度,既镌刻在绿波带提升的通行效率上,更体现在每一个被尊重的出行需求中。未来,随着5G、车路协同等技术的深度融合,智慧交管必将以更加创新的姿态,为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写下温暖注脚。
稿件来源:金山网 发布时间:2025-08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