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余家企业与100多个专家团队面对面洽谈
近日,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对接活动圆满落幕。300余家企业与来自南大、东大等高校院所的100多个专家团队展开“一对一、面对面”深度洽谈,现场达成合作意向约220项,总金额超3000万元。精准对接、收获满满的盛会不仅是成果转化的“金色桥梁”,更以其鲜明的绿色底色为镇江产业创新与低碳转型注入澎湃动力。
梳理此次对接的成果,“绿色”成为贯穿工业革新、农业升级和城市治理等多领域的关键词,一批瞄准前沿、破解产业瓶颈的低碳技术脱颖而出。
吸附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VOCs(挥发性有机物)治理技术之一,而活性炭作为最常用的吸附材料存在再生困难、机械强度低和自燃等问题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带来的“工业有机废气治理与资源化集成技术”,突破传统活性炭吸附技术的重大工程应用瓶颈,大幅提升高浓度VOCs回收效率,显著降低企业治污成本,为助力工业减排、推动镇江制造业绿色升级提供了利器。
借助此次活动,江苏金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。该公司技术总监金翼告诉记者,双方将聚焦储热技术产业发展,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“作为‘双碳’战略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,储热技术已在工业低碳供热技术领域开展了有益尝试。近年来,我们通过联合申请各级科技项目、关键技术委托开发等方式,已与各类专家团队建立良好合作关系,合作研究成果正在走向产业化,为企业持续向新而行筑牢硬核支撑。”
海工装备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八条产业链之一,南京工业大学专家团队研发的“海洋工程用钛合金材料低成本制备加工技术”,与这条特色产业链无缝对接。“该成果通过独创的连续铸造与轧制工艺,极大缩短生产流程,在保障钛合金卓越耐蚀性与强度的前提下,成功将制备成本降低30%以上,可为镇江船舶海工等支柱产业打破成本壁垒、拓展高端应用开辟新路。”该团队负责人表示。
绿色创新助力农业提质增效。此次活动现场,扬州大学团队带来的“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技术”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主推技术。该项目聚焦温光资源高效利用、精准机插、碳氮平衡施肥等关键环节发力,已在我省累计推广3560万亩,近三年累计新增稻谷218.2万吨。种田种出高效益,也引起现场农业企业的兴趣。
城市韧性建设同样需要绿色技术支撑。河海大学专家团队研发的“城市内涝预警预报系统”,融合物联网、云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,构建起涵盖7大模块的智能感知与决策体系。团队专家介绍:“这套最优解法通过提升应急响应能力,短期内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这一基础性问题,为增强城市韧性提供科技支撑。”
为加速绿色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、融入城市肌理,市科技部门靠前服务,超前谋划,以务实举措为产业对接铺路架桥。“活动前深入征集企业技术需求,覆盖新材料、船舶海工等多个领域,聚焦产业痛点,确保对接有的放矢。”市科技部门有关人士表示,透过精准洽谈和深入对接,着力推动高校院所携更多新技术、新成果落地镇江转化,并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,凝聚更多合作成果,共塑产业竞争新优势。(记者 陈志奎 通讯员 应东昊 许定星)
稿件来源:金山网 发布时间:2025-08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