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  News
首页 >> 新闻动态 >> 协会资讯 >> 内容详情
减隔震技术打造更多“楼坚强”
2019-11-15 14:54:33 点击数:188
    【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基础隔断,在其间放置“橡胶垫”,地震发生时削减80%的地震破坏能量,房屋变成了具有极强抗震能力的“楼坚强”。由于种种原因,该技术实际推广、发展不尽如人意。】
    近年来,减隔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震技术获得飞速发展。该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教授主导研究,起步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,1983年基本建成理论体系。2013年,四川雅安7.0级地震中,安装了隔震设备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,震后外观完整、结构完好无损,在后续救灾医疗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    我市2014年开始应用减隔震技术,截至目前完成减隔震建筑21幢,总面积11万多平方米,以中小学校校舍、医院居多。
    减隔震技术让房屋更抗震
    “减隔震分为减震和隔震,减震主要通过在建筑主体结构中设置专门的消能设备,来消耗地震的能量;隔震指在建筑物上层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橡胶隔震垫将其上下隔断,地震发生时通过隔震装置的柔性变形,来延缓消耗地震力,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。”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主任轩元介绍,常规抗震房屋采取刚性抗震方法,通过增加截面尺寸、提高材料强度等级来提高抗震能力。采用减隔震技术,则立足于“隔”、以柔克刚,即增加基础和上层结构之间的缓冲,来消耗地震力,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作用。
   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教授主导的减隔震技术研究,起步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,1983年基本建成理论体系。2013年四川雅安7.0级地震中,安装了隔震设备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,震后外观完整、结构完好无损,在后续救灾医疗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被网友誉为“楼坚强”。
    轩元介绍,截至目前,全国范围内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工程有8000多例。我市2014年开始应用减隔震技术,截至目前完成减隔震建筑21幢,总面积11万多平方米,以中小学校校舍、医院居多,主要分布在扬中市、丹阳市、京口区。
    日前记者走进扬中实验小学实地探访。该校共有3幢教学楼采用隔震技术。在正对校门的教学楼右侧廊下留有一个检修口,从打开的检修口可以看到建筑底部隔震层距离最近的黑色隔震垫。从检修口下去的空间就是隔震层,记者进入隔震层观察发现,一米多高、光线较暗的空间里,每个结构柱下面都有一个圆柱状橡胶隔震垫。
    陪同参观的建设单位中谊抗震技术人员张洋介绍,橡胶隔震支座(垫)为矮圆柱形,直径不等,特点是一层橡胶、一层钢板逐层叠加,中间是铅芯,这样的支座既有柔性又有刚性,地震来临时可以通过橡胶的受力变形,使地震大部分能量得以缓冲消减。
    今后抗震级别或成房屋卖点
    据介绍,无论是新建工程,还是既有建筑都可以采用减隔震技术来提高抗震性能。今年9月开通启用的北京新机场航站楼,设置1200多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,大幅度提高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。我市实施的校安工程多通过加装隔震垫,达到抗震的目的。
    “经测算,建筑应用减隔震技术,每平方米增加成本200~300元。”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抗震管理科科长冒鹏飞说,相较传统抗震加固,隔震加固综合成本较低。
    首先,隔震施工对建筑结构二层以上部分基本没有破坏。施工过程中建筑内原有设施设备不需要移位,更不需要搬迁,乃至可以做到边施工边使用。由于没有后期恢复和装修成本,可节省加固总投资。
    其次,正常情况下,隔震施工比传统加固工期会缩短1/3左右。另一方面,隔震建筑能做到大震不倒,甚至震后都不需要维修(或简单维修)即可使用。从长远考虑可从根本上避免或大大降低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,有效地降低间接经济损失。
发布时间:2019-11-15 09:27  稿件来源:镇江日报 
 
网站手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