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  News
人水和谐,城市更宜居
2019-04-15 10:32:43 点击数:537
——聚焦镇江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之二
    位于城区东北的一夜河岸线整齐,绿意葱茏,水色清清。而在当地村民记忆中,此前这里河道狭窄淤塞,水体黑臭。大刀阔斧的综合整治中,沿线铺设了污水管网,拆除了违法建筑,进行了河道疏浚、边坡治理及景观建设,如今黑臭水体变成了风光带。
    我市3年的海绵城市试点,解决了两大突出问题。来自市海绵办的最新数据显示,试点区内,一夜河、虹桥港等2条黑臭水体和御带河等劣V类水体得到了根本性治理,10处易涝积水区(点)得到消除,试点区总体可以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。在建成区内,7条黑臭水体、36个易涝积水区(点)全部消除。以此前积水严重的江滨新村、七里甸铁路桥两个积水区为例,2014年6月28日两处降雨量分别为82.5毫米、85毫米,积水深度分别达150~200毫米、200~500毫米;实施改造后,2018年5月6日两处降雨量分别达157.5毫米、155.3毫米,尽管日降雨量增加了近一倍,但均未出现明显积水。
    这只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侧面。市海绵办副主任、市住建局副局长胡坚说,经过不懈努力,我市完成既定目标指标,29.28平方公里试点区全面达到排水防涝、水环境质量等系列指标,在水安全、水环境、水生态、水资源等方面实现了既定目标,其中,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6.06%,面源污染(以TSS计)削减率达62.78%,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为92.3%,试点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为9.68%,均超额完成指标;修复虹桥港、孟家湾及御带河、古运河等生态岸线4.2公里。
    群众幸福指数提升。走进刚完成改造的牌湾街233号院内,建筑外立面淡雅时尚,落水管和雨污水管更换一新,透水砖路面替代了原来的土坡路,拆除危房后新建的透水停车场,用红砖分隔出标准停车位。看着小区环境变美宜居,2幢1楼居民张先生感慨地说,“原来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,现在搞得多清爽啊!”
    雨污水分流、雨水花园、生态滞留区、透水铺装、生态树池、雨水罐……在已建成的海绵小区,这样的海绵元素随处可见。3年间我市共对45个老旧失管小区进行了海绵改造,同步解决了内涝积水、化粪池漫溢、道路破损、屋面渗漏、绿化和环境质量差、停车难等群众诉求,3万余户超过10万市民受益;实施了长江村、周家庄、孟诚社区、会莲庵街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,2245户1万余名村民、居民彻底告别了“脏乱差”的环境。
    城市生态环境提升。通过提升水库库容、虹桥港河道拓宽及其他河道治理,新增水域面积约5.47万平方米,试点区水域面积达1.96平方公里,水面率为6.72%。虹桥港、一夜河、御带河、孟家湾等过去市民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河道、臭水塘,现在水清岸绿,成为城市的新景观。海绵公园、玉山公园、向家门绿地等新建的公园广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、健身、娱乐的场所。
    梳山理水打通汇流通道,构建完善排污主干管网,打造人水和谐城市空间,镇江水生态格局初步确立,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提升。“为民排忧报平安,海绵造福暖人心”“我们的小区真正是脱胎换骨,彻底改变了模样”……市海绵办收到的42面锦旗和数以千计的感谢信及点赞,类似的褒奖和好评真切表达了居民们对海绵城市改造的欢迎与感谢。2018年8月,公众评价调查结果显示,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满意率达94.63%。
发布时间:2019-04-12 15:05  稿件来源:镇江日报 
 
网站手机版